衛教百科

亞斯伯格症候群

回文章列表

近來台大醫師柯文哲、漫畫家朱德庸相繼表示他們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古今也有許多名人或優秀人物也被認為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症狀,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茲、莫札特、安徒生、牛頓。自閉症大家較為熟悉,而「亞斯伯格症」又是什麼呢?
亞斯伯格症候群(英語:Asperger syndrome,簡稱 AS),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DD)中的一種症候群,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其重要特徵是社交與非言語交際的困難,同時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患者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偶爾會發出怪聲音,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
平均而言,孩子被診斷為亞斯伯格診大約是8-11歲期間,而孩子感覺到自己與眾不同(也就是感覺到疏離、被孤立、不被瞭解等適應不良)大約是6-8歲開始。確切原因尚未理清,雖然可能有部分遺傳因素,但目前為止背後並無基因學基礎得出的結論支撐,環境因素也被認為扮演一定的角色。
為了在這樣孤單而適應困難的世界生存,他們會不自覺的發展出下列心理適應策略,如:憂鬱(感覺自己與人不同、孤單、社交退縮、自卑、討厭自己)、 進入想像世界(因為難以融入人群,但是又需要同伴,因此只跟自己想像的朋友來往,沈浸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中)、否認或自大(否認自己在乎別人,否認自己的痛苦,隱藏自己的困難,認為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自己不可能有錯,別人針對他,甚至會有報復行為)、模仿(更努力的融入人群,模仿別人的行為舉止,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但是由於天生社交能力的限制,常變成機械式的模仿,或可能模 仿不良行為,但也可能因此,有出眾的模仿能力)。
亞斯伯格症治療目標在於改進較弱的溝通技巧、強迫症、重複的例行工作和肢體動作不協調。干預措施包含社交技巧的訓練、認知行為治療、職能治療、言語治療、父母職能訓練和心理或焦慮等相關問題的藥物治療。隨著年紀增長,部分兒童患者的情況會改善,但社交與溝通障礙通常仍持續存在。部分研究學者認為泛自閉症只是個體呈現的差異,而不是必須治療或治癒的疾病。
確定診斷的優點:避免孩子陷入憂鬱、封閉孤立、否認自大、排除其他疾病的擔憂、可以對孩子有較合理的期待和要求、可以使別人更接納他、讓別人以讚賞取代批評、學校和老師可以更準確的給予協助,能夠瞭解,對其他孩子很容易的事,對他可一點都不簡單,也可以瞭解 他在社交場合的困惑與無力感。成人個案可以在就業、教育、伴侶關係、人際關係、自我概念方面得到較適當的認知和服務。
許多亞斯伯格症孩子孤單而困惑的長大,陪伴他們的家長在教養過程也相當困惑與挫折,甚至導致痛苦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孩子抓不到援手,大人也苦無方法可以拉他一把,令人相當心疼。因此,理解他們是幫助他們的第一步,確定診斷有一定的價值,但也會伴隨一些風險,需要專業人員與家長小心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