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百科

異位性皮膚炎

回文章列表

異位性皮膚炎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公衛學院所做的「台灣出生世代研究」,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從1995年的1%,大幅攀升到2004年的6.7%。據估計,全台目前約有300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就如它的名字,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起伏難以捉摸。脫屑、紅疹及發癢,嚴重影響皮膚外觀及生活品質,令人苦不堪言,反覆好發更是患者及家長的一大夢魘。
何謂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有些醫師稱之為幼兒性溼疹﹞是一種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所謂「異位性」﹝atopy﹞源自希臘文,意思是「錯置」﹝wrongly  placed﹞;早在一九二三年就有人提出這個名詞,雖然它的意思讓人有點困惑,但仍沿用迄今。
  孩童時期的「異位性疾病」,包括了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這些都與個人體質及家族特殊敏感病史有密切關係。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常同時患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甚至連中三元。
  大約有3%~5%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且60%在一歲前發病,其中病情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依患者年齡及病灶分布常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成程為三期:
◎嬰幼兒期﹝兩個月大到二歲﹞:
       病發部位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幾乎全身都會波及,尤其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皮膚為大片乾燥紅斑、丘疹,可續發小水泡性、滲出性及結茄性病灶。
◎兒童期﹝二歲到十二歲﹞:
       大部分發生在手肘前凹窩、膝膕部及頸部,比較嚴重的甚至可到全身。
◎青少年﹝十二歲到成人﹞:
       常見於四肢屈曲部位,甚至於手掌及腳掌。

另外,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條件必須符合下列敘述三項以上:

1. 強烈的皮膚搔癢。 
2. 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 
3. 嬰幼兒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 
4.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皮膚炎(一般指超過6個月以上)。 
5.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乾草熱、或異位性皮膚炎等)。 

刺激異位性皮膚炎的因子有哪些?該如何預防及治療?
  會刺激異位性皮膚炎的因子有:食物、環境中的過敏原、細菌、冷、熱、情緒等,如能對這些因子加以適當控制,將能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
  病患可以從飲食、環境維持、穿著、皮膚清潔保養等方面著手,來減少外在因素的刺激,並適時適當配合藥物加以治療。
◎食物:
  由於幼兒期的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食物過敏原所引起,因此,副食品最好在嬰兒六個月大以後再添加。
  兩歲之前應避免接觸各種食物過敏原,如牛奶、蛋白、蛋黃、大豆、花生、有殼海鮮等,嬰兒應使用母奶或水解蛋白低過敏奶粉餵食。
  一般對二歲以上的小孩,不必刻意限制飲食,但若每次吃了某種食物就會發癢,就應盡量避免該食物。
  食物的選擇以新鮮、天然、煮熟為佳,宜少油、少糖。
◎環境維持: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照顧,最重要是避免接觸過敏原與刺激物。 
  居家環境保持簡單乾淨,不宜裝設窗簾或鋪設地毯,宜減少絨毛玩具,避免飼養寵物。
  床單、被套、枕頭套最好用化學纖維,以防塵套封好,或每隔二至三星期,以攝氏五十五度熱水清洗或浸泡。
◎穿著:
   夏天應避免流汗,汗水要盡快擦掉或洗掉。室內溫度不宜過高,保持通風涼爽、衣著輕便,選用棉質衣料。
       ◎皮膚清潔: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又乾燥又敏感,最好用清水或中性低敏感的清潔用品來清潔皮膚。
  濕潤皮膚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佳根本治療。
  例如每天2~3次在微溫的水中洗澡20~25分鐘,即可達到效果,且可在洗澡水中加入非皂非鹼的洗劑(燕麥製品是很好的選擇)。
        應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製劑(藥皂、紅水或其它殺菌劑),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的乳液或乳霜。
  一般嬰兒乳液、嬰兒油對改善病情沒有用。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則要避免,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
  平日可以塗抹凡士林或中性低敏感的乳液或乳霜來保持皮膚水份,避免皮膚乾燥。 
    以上除了注意居家生活照顧外,適當的藥物治療亦不能疏忽。部份患者會因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而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持續惡化,影響小孩的情緒及社交發展。

◎藥物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皮膚容易有繼發性感染,常見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有繼發性感染時,宜合併給予抗生素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皮膚發炎的地方塗抹抗發炎藥物,包括類固醇藥膏以及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劑藥膏。
  此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以及止癢藥膏,可以減輕患者的癢感,以避免異位性皮膚炎愈抓愈嚴重的惡性循環。
   總之, 如何在不同的病情、不同部位使用最適當的藥物治療,以期獲致良好療效,則需靠有經驗的醫師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