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百科

大腸癌

回文章列表

一、 病因
大腸直腸癌的真正病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明,國內外資料表明,城市的發病率高於農村,故認為與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有關,飲食中肉類、脂肪、精製碳水化合物含量過多,高纖維成份缺乏,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使糞便中各種致癌物質對腸壁作用的時間延長,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
另外,某些危險因子,如腺瘤和家族性大腸息肉症、慢潰瘍性結腸炎被認為是大腸直腸癌的癌前病變,與大腸直腸癌關係密切。
在台灣,大腸癌位居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三位。早期的大腸癌病人,如及早接受治療,治癒的比率可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 症狀
1、排便習慣發生改變:突然發生慢性腹瀉或便祕。
2、糞便形狀發生改變:通常指的是糞便形狀漸漸變細。
3、排泄黏液:腹瀉、腸炎、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常會產生一些黏液。
4、裡急後重:指的是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常想要上廁所,實際坐在馬桶上又解不太出來,這是直腸癌的常見症狀之一。
5、便血或糞便帶血、腹痛、貧血、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部腫瘤。
三、 檢查
1.糞便潛血檢驗: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
2.直腸指診:醫師將手指經肛門放入直腸,用手指感覺直腸壁上可能的病灶。
3.乙狀結腸纖維鏡檢:
醫師利用乙狀結腸纖維鏡,從肛門放入直腸、乙狀結腸、和一部份的降結腸,當發現大腸癌或是瘜肉時,便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4.大腸鏡檢:大腸鏡就像乙狀結腸纖維鏡般,但是長度更長,可以安全且效的檢視所有的大腸,包括直腸和結腸。大腸鏡時如果發現瘜肉或是腫瘤,能立刻執行瘜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進一步化驗。
5.大腸鋇劑攝影檢查: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再利用X光攝影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
四、 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根治性治療,主要是以手術切除為主,只有手術治療才有機會完全治癒大腸癌。手術原則是原發腫瘤的切除、鄰近腸繫膜的切除、淋巴結切除和重建腸道的完整性。
五、預防
1.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及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避免吃煙燻或燒烤食物。
2.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檢查服務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