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百科

糖尿病簡介

回文章列表

糖尿病簡介
一、病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代謝型疾病,因胰島中的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先天性不足或相對性不足,使得醣類代謝異常,或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出現問題,結果導致過多的葡萄糖堆積在血中的情況,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漏"出,所以稱之為糖尿病。初期有四種「典型」的症狀,也就是三多一少:喝多、尿多、吃多、即使增加食量,體重仍然減輕。
二、診斷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標準,滿足以下任何一條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1.空腹血漿血糖在126mg/dl以上。
2.在口服糖耐量試驗中,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時後,血漿血糖在200mg/dl以上。
3.有高血糖症狀,並且隨機血漿血糖在血漿血糖在200mg/dl以上。
4.糖化血色素(HbA1C)在6.5以上。
不過一些標準會認為,如果空腹血糖高於100mg/dl或糖化血色素大於5.7,就已經算是糖尿病前期,但很有機會透過飲食控制、健康減肥及充足運動來治癒。
三、分類
目前有分為多種類型的糖尿病,而每種糖尿病的症狀和治療都略有不同。
1.第一型糖尿病
此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不生產或只生產極少量的胰島素,一般在孩童以及年齡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常見,因此又稱為幼年發病型糖尿病,必須每日注射胰島素,才能代謝利用食物。
2.第二型糖尿病
此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雖然會生產胰島素,但是常常無法發揮適當作用,導致血糖值仍不正常,通常好發於年齡超過30歲者,所以稱為成年發病型糖尿病,可以多種方式加以治療,包括減輕體重、適當飲食、減少糖類攝取以及運動,只有在嚴重的病例才須用胰島素治療。
3.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指孕前沒有糖尿病史,而在孕期(尤其是孕晚期)出現高血糖的狀態,發生率約1%至3%,可能導致胎兒發育畸形、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低血糖、巨大兒以及難產或者死產等併發症。
4.其他類型糖尿病
包括有(1)藥物或化學物品引發的糖尿病(2)胰臟的疾病:如慢性胰臟炎、胰臟切除(3)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4)胰島素受體異常(5)某些基因症候群。
四、併發症
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目前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使患者能過著健康的生活。如果以漠不關心的態度對待和處理不當,令血管逐漸受到破壞,便會產生下列的併發症:
(1)高血糖昏迷症(2)低血糖昏迷症(3)眼部併發症-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4)腳部併發症-神經損壞和缺血會令足部容易受損、潰爛甚至壞死,最終導致截肢(5)蛋白尿,腎衰竭(6)冠狀動脈栓塞、心臟衰竭或腦中風。
五、治療
1.飲食控制:
是治療的基石,原則是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均衡營養的需求是和常人一樣,同時應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關鍵的地方是總熱量要固定;如果想精確調理飲食則需依理想體重算出每天所需總熱量,通常對一位從事中度勞動的病患,其每公斤理想體重所需熱量為三十大卡;而理想體重的算法是男性以身高(公分)減八十再乘以0.7,女性則以身高(公分)減七十再乘以0.6,一般都不大於二千大卡;在總熱量的分佈以醣類佔百分之五十至五十五、蛋白質佔百分之十五至二十、脂肪佔其餘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而其中飽和脂肪酸不超過百分之十及每日總膽固醇不超過三百毫克。
2.運動治療:
和飲食控制是相輔相成的,糖尿病患者可藉運動增進熱量消耗、促進脂肪代謝、改善胰島素的作用等功能來降低血糖。
3.口服降血糖藥物:
需接受醫師指導來服用,一般用於第二型糖尿病及部份次發性糖尿病患者,通常先由小劑量開始,之後依血糖值逐漸調整,而飲食控制、運動、及藥物治療是齊頭並進的,而且空腹血糖應至少每二個月驗一次,口服降血糖藥物長期服用並無特殊嚴重的副作用;當口服降血糖藥物增加至最大劑量(通常每日空腹四至六顆)而空腹血糖仍大於200mg/dl、腎臟功能異常、或肝臟功能異常時,由於藥物代謝減慢,發生低血糖昏迷的危險性增加,因此要改用胰島素治療。
4.胰島素治療:
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服用降血糖藥物增加至最大劑量、腎臟功能異常、肝臟功能異常、懷孕、手術前後、禁食而血糖太高等情形皆須胰島素注射治療;胰島素注射治療的原則和口服降血糖藥物大多相近,劑量的調整項配合血糖及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