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百科

隱翅蟲引起的皮膚疾病

回文章列表

一、隱翅蟲簡介: 隱翅蟲是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的小型昆蟲,為一種屬鞘翅目之甲蟲,體長約1公分寬約0.2公分,狀似白蟻而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發亮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台灣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Paederus littorarius)。

二、隱翅蟲皮膚炎:隱翅蟲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在每年4月至10月出沒,受害者以山區、農村或郊區居民或觀光旅遊客為主;都市綠化後的都會地區的病例也不少。由於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變化比較不明顯,四月初已經可以見到隱翅蟲的出沒;毒隱翅蟲並不會螫人,但牠們的體液具有隱翅蟲素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接觸10~15秒就會引起發炎反應,患者會感到灼痛,皮膚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一般的說法都是只要不將其捏破,不會對人構成威脅,但是實際上只要不小心碰觸到牠的身體,牠就會適時噴出體液,在你的皮膚上引起發炎,起泡和潰爛。

三、治療:醫師會給予病人外用抗生素藥膏來預防細菌感染或口服止痛止癢藥減低疼痛及搔癢感。只  要維持傷口病灶處不要有細菌感染,傷口癒合是非常之快。
在自我護理上應先以清水(不須使用肥皂)溫和地沖洗病灶,沐浴後立即換藥,並小心不要意弄破水泡,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不可搔抓以免加重發炎造成色素沉著,也要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菸酒、酸辣、檳榔等)。

四、門診追蹤:為避免繼發性細菌感染及持久性色素沉著,隱翅蟲皮膚炎的患者應照下列時間至門診追蹤:
•三天後追蹤:追蹤是否有繼發性細菌感染。
•1個月後追蹤:若您有色素沉著的問題就需要複診,醫師會依據您的情況給予治療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