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百科
一、介紹:病毒最早在1947年從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病毒被發現後,大多只在非洲及亞洲發現散發的人類病例,但2007年4-7月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浦島首度發生群聚(首度於亞洲及非洲以外之地區發生),2013年10月-2014年2月法屬波里尼西亞爆發疫情,最新疫情2015年5月WHO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為美洲首例,之後疫情擴增至中、南美洲10餘個國家/地區。
二、症狀:潛伏期約3~7日(最長可達12日),約80%的人感染後無症狀,有症狀者其症狀與登革熱、屈公熱、或其他會造成發燒與起疹子的疾病類似,典型症狀有發燒(通常微燒)斑丘疹、關節痛(主要影響手腳之小關節)、結膜炎(非化膿性);其他常見症狀有肌肉痠痛、頭痛、後眼窩痛、厭食。
三、傳染途徑:目前認為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形成病毒傳播的循環,但詳細病毒傳播過程尚待進一步研究。主要是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最長可達12天)開始發病。其他傳染途徑有母子垂直感染、性行為傳染、輸血傳染、實驗室傳染;另外可能傳染途徑為器官移植、哺乳。
四、治療:目前沒有針對茲卡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可給予症狀治療,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若需要退燒或止痛,避免使用aspirin或其他NSAIDs。
五、預防:目前無疫苗可預防;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雖然巴西報導疫情爆發地區同時有小頭畸形新生兒增加,但相關性尚未被證實,儘管如此,孕婦仍須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