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百科

褥瘡之簡介及處理

回文章列表

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指皮膚受到骨頭與外界接觸面之間,長期且持續的壓力擠壓,造成組織缺氧壞死的現象,通常容易發生在骨頭突起處,是長期肢體活動不良、長期臥床、意識不清楚、糖尿病患者,常見的醫療問題。
褥瘡的預防:
1、皮膚照顧:建議每天至少檢查皮膚一次,利用中性肥皂和清水清洗全身並擦拭乾淨,尤其是身體的皺摺處更需每天清洗以維持清潔。
2、營養補充:保持均衡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及維他命之攝取應注意,足夠的水分有助於維持皮膚健康。
3、增加移動量與活動量,繼續練習復建後的動作,以保持活力。
4、保持床單及衣物的平整,儘量少使用紙尿褲,可改穿彈性褲加以墊單片式小尿片,並勤於更換。
5、長期臥床時,需視個案皮膚情況給予適時翻身,最少每2小時要改變姿勢一次,若病人已產生壓瘡或是有出現第二個壓瘡的危險時,則要縮短翻身的間隔時間。久坐的病人,每隔15~30分鐘移動一下,減少兩側坐骨的壓力。正躺的病人,頭部不要高過30度,減少尾骶骨的壓力,
可以用枕頭墊在骨頭突出處,避免這些部位接觸到堅硬表面。如為了預防腳跟壓瘡,枕頭要墊在小腿肚,讓腳跟懸空。
6、使用氣墊床或海棉墊,讓每個身體與床墊的接觸面保持均勻受壓,但仍需定時翻身。
7、搬運病人時,宜使用兩人合抱方式以減少皮膚的拉扯。
褥瘡普遍發生在慢性及需長期照護的患者身上,除了帶給病人疼痛不適以外,更容易增加感染的機率,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增加照顧上的複雜程度,也造成家屬沉重的負擔。但是褥瘡並非無法避免,只要患者及家屬了解傷口的形成原因,並執行預防措施,縱使長年臥病在床的患者,一樣可以乾淨舒適,保持身體健康完整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