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百科

嬰幼兒常見皮膚病

回文章列表

  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在皮膚生理上與成人有所不同;在嬰幼兒的皮膚疾病包括有遺傳性疾病、感染症、寄生蟲症及一些也會出現在成人的疾病。
  嬰幼兒的皮膚病大多是物理因素、感染或過敏所引起。嬰幼兒與成人的皮膚在生理上及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別:
(1)嬰幼兒皮膚保護機能仍不如成人較易受到刺激及傷害。
(2)嬰幼兒皮膚佔的體表面積對體積的比例很高,所以一些外界的毒性物質及刺激因子的影響遠較成人明顯。
(3)嬰幼兒新陳代謝機能非常旺盛,體溫一般較高,對熱的調節能力不佳。
(4)也由於嬰幼兒體溫一般較高,加上許多昆蟲驅熱反應的結果,造成嬰幼兒皮膚較易受到蚊蟲螫咬,進而引發一連串的不良反應。

嬰幼兒皮膚疾病很多,在此僅簡單介紹一些後天性的常見疾病:
◎暫時性的良性新生兒皮膚疾病
1.毒性紅斑:
  新生兒在出生後二至三天,在軀幹上出現潮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病灶可在一週後消失但也可能持續到三週之久。通常手腳掌不會受到侵犯。

2.粟粒疹:
  百分之四十的新生兒在臉部有針頭大小、白點狀小丘疹,丘疹內含表皮角化物質,多在一星期左右消失,不須治療。

3.痱子及結晶性汗疹:
  這兩者都是由於排汗不良所造成。
  結晶性汗疹是身上出現無症狀的易破小水皰,這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痱子則是具有搔癢感的紅色丘疹,有時也會出現水皰,但很少會有膿皰。
  痱子是除了身體出汗的部位有細細顆粒狀的疹子之外,寶寶並無其它發燒、咳嗽等生病症狀;也無接觸藥物、食物造成過敏的可能。
  因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若能除去過多方物,讓嬰幼兒著輕薄的衣物,並改善周遭溫度,處在涼爽的環境下,即可避免汗疹的發生。
  另一種寶寶容易長痱子的情形是:當寶寶一生病發燒的時候,父母把小朋友包的密不通風。
  生病發燒時寶寶手腳發冷是正常現象。
  在醫學上手腳的血管常因生病發燒時反射性收縮而循環不良,摸起來容易冰涼,但這種手腳發冷的現象並不會因衣服穿的多就能改善,要變暖最好的方法反而是趕快為寶寶退燒,如果身體包太多反而會使溫度更不易散掉,甚至燒的更高。
  最好的處理方法建議為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快速恢復正常,手腳很快就暖和了。

4.新生兒粉刺:
  此類疾病俗稱「胎火」,其實與成人之普通粉刺相同,其成因是由於媽媽的荷爾蒙殘存在新生兒體內,尚無法完全代謝所致。每日以嬰兒香皂清潔,在一至三個月後即可自行痊癒。

◎皮膚的感染症和寄生蟲症
1.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此菌種最常造成嬰幼兒皮表的感染,尤其是傳染性膿痂疹最常見。此病偶而由鏈球菌感染所致。
  患部先有紅斑出現,於其上先出現小水皰,迅速變混濁,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故稱之為膿痂疹。同一時間可以看到紅斑、水皰、膿皰及痂皮等不同時期的病灶是其特色。
  膿皰破裂時,若汁液碰到周圍正常皮膚,會產生新的病灶,稱為自體接種。其在嬰幼兒之間的傳染力也很強,有時家中或學校中有一小朋友受到感染,其他成員都很難倖免,所以才叫傳染性膿痂疹。
  其他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症尚有丹毒、癤病及脫皮症候群等。

2.念珠菌感染:
  通常經由產道感染,而在包尿布的區域或是長期浸潤、磨擦的部位受到感染而出現潮紅性的皮膚炎,在其邊緣常會出現衛星狀分佈的膿皰。亦可在口腔中以鵝口瘡來表現。
  先天性念珠菌感染症是指一種罕見的經由胎盤感染的症狀,出生二十四小時內全身廣泛的出現丘疹樣、水皰樣的皮疹,一般不會侵犯到內臟器官。

3.小兒玫瑰疹或猝發疹:
  由Human herpes virus type感染造成,臨床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39~40℃),通常會持續三至五天,偶爾會出現厭食、不安,但一般沒有流鼻水、咳嗽及結膜炎等症狀。眼球周圍可能水腫,枕後及耳後淋巴腺或許會有腫大的情形。
  最大特徵是高燒退後同時出疹,偶爾體溫在出疹後一天才消退。
  當出現許多玫瑰紅似的紅斑丘疹,以軀幹較明顯,往往表示該病進入尾聲,紅斑丘疹開始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及四肢廷伸,這時小寶寶並無不適現象。
  大約一到二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皮現象,也不會留疤。
  好發季節:整年都可發生,但在春秋兩季較多。
  發生年齡以六個月到三歲最常見,尤其以一歲左右最多,是一種良性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病,但有時會合併出現腦炎及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等嚴重的併發症。一般是終身免疫。
  最常發生的困擾是熱性痙攣-即小寶寶因高發引起的抽筋,多發生在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這年紀的小寶寶因腦細胞發育不完全,所以高燒時容易引起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引起四肢突發性抽筋。

4.腸病毒所引起的病毒疹:
  腸病毒臨床上可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頖似一般感冒症狀,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症、泡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環境生存與傳播,台灣因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病分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病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唊炎。
  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微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及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疱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生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傳染方式:人類是唯一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液體而受到感染。
  發病前幾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患者可持續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無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其他皮膚疾患
1.尿布疹:
  這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因尿布覆蓋引起的局部皮膚反應,主要是由於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所造成的刺激性皮膚炎,局部皮膚反應包括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水皰或膿皰等變化。
  尤其是拉肚子時或無法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有時甚至於會合併鏈球菌或念珠菌的感染。預防之道在於父母能否洞燭機先,適時地更換並使用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大小便後必洗淨局部皮膚,經常保持患部乾爽。

2.脂漏性皮膚炎:
  在出生二至十週時在頭皮、面部 、脖子、腋下及尿布區出現潮紅且上面蓋有黃色鱗屑的病灶。
  此病常會復發且具癢感。原因不明,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且清潔不當有關,異位性體質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3.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或稱過敏性濕疹, 其常以慢性及強烈的搔癢、皮膚乾燥、炎性病變、苔蘚化及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表現,有家族史,血中IgE濃度上升且常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異位性皮膚炎大部分在六個月以下發病,之後症狀反覆變化,時好時壞。大部分到六歲左右會自行好轉,但有三到五成的病人會持續下去。

總括而言,嬰幼兒的皮膚照顧方法其實很簡單:
1.適當清潔:
  嬰幼兒的皮膚很柔嫩也很脆弱,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來 對待它,尤其是鹽、茶葉及消毒藥水等,否則只會雪上加霜而已。一般常見的嬰兒香皂、沐浴乳及泡泡浴露,都是不錯的選擇。
2.適度保濕:
  每一個嬰幼兒的皮膚生理狀況都不盡相同,必須視個人膚質及環 境、季節的溫、濕度,適度地補充油膜及防止水份流失,以維持皮膚的保護機能(barrier function)。
3.適當溫、濕度環境:
  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再加 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平時的衣物以輕薄、吸汗為主,千萬不要把他包得密不透氣,否則,小則哭鬧、大則全身長滿紅點點時,就後悔莫及了。

  若有其他問題,最好儘早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千萬別胡亂用成藥,更不可迷信及亂用偏方,以免造成嚴重後果以至於不可收拾、後悔莫及。

               佳佑診所關心您的健康